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

-----领军材料科学的卓越战略家

(本文转自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3767263.html

2010年6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30名研究生因为表现出色,获得了该所的“师昌绪奖学金”。这项以师昌绪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是他捐出2004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所得的50万元奖金设立的,师昌绪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金属所几十年的不舍之爱,也激励后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
  在学术界,师昌绪是人所公认的大科学家,他用雄才大略为材料科学操盘掌舵,是难得的科技管理领域的帅才。而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他则以宽厚仁惠为后生晚辈铺路搭桥,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先生。
  “师老在学术内外的作为,他的为人,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师昌绪的学生,年逾八旬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赵惠田这样说。
  

统领材料科学30年
  师昌绪1955年回国后即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80年,他正式接任金属所所长,完成了由一位科研工作者向科技管理者的身份转变。走上领导岗位后,师昌绪的目光不再仅仅拘泥于微观的科学世界,而是投向了更加宏大与高远的战略层面。
      在师昌绪担任常务副所长和所长期间,金属所正处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科方向未定、人员断层、设备老化等诸多“老大难”问题。师昌绪紧紧把握住科技发展的脉搏,确定了该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基础研究与承担重大任务并重”的发展规划,校准了金属所这艘航船的前进指针,并且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风浸润着一代代金属所人。有了师昌绪的领军,金属所今天在国际材料领域能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腐蚀是金属装备主要破坏形式之一,每年都为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材料腐蚀科学的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腐蚀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却因选址问题而搁浅。 1982年,师昌绪主动请缨,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于沈阳筹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在师昌绪的带领下,腐蚀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目前已应用到杭州湾和舟山金塘等大桥的水下钢桩中,设计寿命达到100年。

自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来,师昌绪所走的每一步都带有高瞻远瞩的智慧,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1984年,师昌绪被调到北京,升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与20多位著名科学家共同提出中国科学院和大学要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让科学技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1986年,师昌绪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提出优先资助某些领域的概念,特别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并争取财政专款成立了“天元数学基金”。他还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家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议,为我国基础研究的资助指明了方向。
  1993年,师昌绪向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得到批准后,他是提出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筹备组副组长,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为工程院的发展谋心尽力。
  1995年,从国家金属材料资源的储备角度考虑,师昌绪等5名院士联名建议,将镁的研究与开发列为重点攻关项目。自此以后,国内掀起了镁合金研究开发的热潮……
  

用仁爱感染后来人
  金属所研究员赵惠田,几十年来一直把师昌绪当成自己的再造恩师。他用“舒畅”二字来形容自己与师老一起工作、生活时的心情。“师老是位爱才的好老师,是位平易近人的好先生。 ”
  师昌绪的学生张顺南研究员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件事:上世纪60年代,已经是研究室主任的师昌绪在一次会议上讲到一个技术问题,当时一名同事立刻提出异议,并指出了师老的错误。师老并未觉得难堪、下不来台,而是当即非常谦虚地承认了这个错误,表扬了这位同事,并作自我反省。
  师昌绪的同事、朋友、学生、助理……只要是他身边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行有技术难题,他二话不说尽其所能帮助解决;手下的研究员工作有失误,他会认真耐心地给出指正意见,确保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时间一长,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有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向他汇报。师昌绪在金属所工作期间,所里所有的研究员、学生、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就连看门的老师傅都与他称兄道弟,夏天闲暇时,和他一起坐在路边下棋。
  上世纪60年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师昌绪受到迫害,在同行中受冲击最大。 70年代初期,师昌绪刚恢复自由不久,就来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南,推广他的发动机气冷涡轮叶片项目。他深入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好几个月,终于使空心叶片的生产质量与成品率达到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师昌绪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但他却对之前的苦难遭遇只字不提,和以前曾粗暴对待过他的同事、学生“一笑泯恩仇”。

身为科技界的“宗师”级人物,师昌绪始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从来不忘提携后人。他学术思想活跃,支持身边的同志不断创新。他主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专长,鼓励助手在研究工作中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来,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其中已晋升高级职称的上百人,有的已担任所长、室主任等职务。他是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已与合作者共同培养了硕士、博士毕业生近百人。
  为了让年轻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许多国际会议邀请他作主题报告时,他都把这些机会让给青年人。在人才断层的年代,金属所里的年轻人在同龄人中却是佼佼者。渐渐远离教职岗位后,师昌绪也依然惦记着年轻人的成长。只要条件允许,每年金属所研究生开学典礼他都要出席,用他亲切的话语,给后辈们讲授科学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如今,站在国家科学技术领域巅峰的师昌绪留给了人们太多仰视他的理由,但在成就背后,我们总能发现那个一直用大智慧与大风度感染你我的仁厚长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记者/方 亮 刘立纲)


首页       |     关于协会     |      会员中心       |      新闻资讯       |       技术资料      |     招聘求职       |       联系我们       |       文件下载
地址:重庆大学A区综合实验大楼(后楼)213室  Email:madeqiong0128@163.com